新能源装机比例持续突破,但一个行业隐忧愈发尖锐:光伏、风电占比越高,电网越像“玻璃心”——大扰动可能导致崩溃。
谁能再次托底?
近日,当产业还在研究阳光电源产品为何持续保持“代差级”优势时(点这里),这家企业又在技术领域掀起新的浪潮 —— 公开20年积淀的构网技术。
9月,由阳光电源提供构网技术支撑的中国华电雅克光储电站,顺利完成涉网试验并正式投运。这一项目虽是阳光电源构网储能电站矩阵中的一员,却有着特殊意义 —— 它标志着四川首个搭载构网型技术的储能电站成功落地。
同时阳光电源也开创了行业先例——打开了行业构网技术的“黑盒”,首次向媒体开放构网型储能的实战现场。
由此,国庆前夕,行家说储能团队奔赴青藏高原东麓,走进这座海拔3550-3850米的示范电站,实地探究其构网型技术在极端环境下的运行表现。
01
弱电网困境
阳光电源的解决方案
展开剩余89%行家说储能在前往站点时发现,该电站项目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安曲镇,场区平均海拔约3580米、高寒缺氧,处于大电网末端,再加上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区域供电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
不仅仅在高海拔地区,基于能源转型背景下,全国乃至全球电网都面临一个共同挑战: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接入,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与间歇性相互叠加,正在进一步对电网稳定性提出挑战,导致稳定性持续下降。在此环境下,没有主动支撑能力的传统电力设备如同“随波逐流的帆船”,一个风吹草动,便会溃不成军。大量电力电子设备的接入,更是进一步加剧系统崩溃的风险。
这一困境已成为制约全球能源安全与清洁发展的关键瓶颈。目前,行业内主流是通过储能介入,建立“缓冲带”来解决这一难题。
传统跟网型储能是“电网追随者”,需依赖电网提供电压和频率信号才能工作,构网型储能则是“电网支撑者”, 其成本虽高于前者,但却能在极短时间内建立稳定的电压支撑,从而从容应对弱电网环境,大幅提升系统鲁棒性。
那么,阳光电源推出的构网型技术,通过何种方式攻克上述问题?优势又在哪呢?
据了解,该项目光伏装机容量达250MW,占地8000余亩,而阳光电源按照20%比例为该项目配备了50MW/100MWh构网型储能解决方案(采用20台PowerTitan2.0液冷储能系统,单台容量为2.5MW/5MWh)。
在媒体交流现场,据现场技术人员透露,该储能系统基于“三电融合”设计理念,通过微秒级电压构建、毫秒级惯量响应及宽频振荡抑制技术,有效解决当地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引发的电网波动问题,显著提升区域电网的韧性与供电可靠性。
同时,行家说储能也在现场获取到该项目背后的一些关键信息:据了解,该储能系统运行前,已经通过了涵盖并网特性、电能质量、一次调频、惯量响应等关键指标的14个大项、上百个小项的全面测试。而在实际的运行中,该项目也能应对多种极端天气,即便是在单日光照强度波动超过40% 的条件下,能量输出波动率仍能稳定自如,控制在±2% 以内,领先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采用的相关技术,日前也接受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权威鉴定,15个权威机构和专家给出的结论是四个字:“国际领先”。
从技术参数来看,其对比8月25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构网型变流器通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要求短路比(SCR)在1.1到10范围,相角跳变不大于60°内正常运行,阳光电源的构网控制技术已实现SCR1.0-100强弱网平滑切换、±90°对称/非对称相角跳变全面支撑,大幅超越行业标准。
02
技术内核
从“部件升级”转向“系统革命”
但行家说储能探站发现,阳光电源构网技术的核心亮点,并不是在各类参数的亮眼或技术验证的优异表现上,其真正具备突破性的关键,在于跳出了传统“部件思维”的局限,构建起一套多维度协同的技术体系。
过去,行业内对构网技术的认知多停留在“单一部件升级” 层面,试图通过局部改进解决整体问题,却始终未能突破核心瓶颈。
以风电构网为例,传统研究多聚焦于风机自身的构网特性,缺乏对发电设备与储能系统动态协调机制的探讨,导致系统级优化空间未被充分挖掘,甚至由于风光的波动性存在预留功率难以支撑电网频率响应的问题。
而阳光电源的技术体系却提出了“全系统协同” 的构网理念,这为破局电网脆弱困局提供可行路径。
为了探寻构网这一技术体系的底层逻辑,行家说储能特别回溯阳光电源的构网技术深耕之路。据行家说储能了解,自2006年启动储能构网技术研发以来,阳光电源已积累10+行业首创成果、15+关键性能领先、200+技术专利,并牵头或参与5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而凭借近20年的持续研发、战略投入与项目经验,阳光电源成为推动构网技术从原型验证走向全场景落地的重要力量。这一发展轨迹不仅系统性地突破了构网技术的实际瓶颈与商业化难题,更清晰勾勒出行业构网技术的演进脉络。
具体来看,针对行业发展痛点,阳光电源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极端电网适应——多能协同优化——设备安全性跃升——智能化水平进阶”四位一体突破,在构建自身技术护城河的同时,重新定义了构网型技术边界,有效解决了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的核心技术难题,最终实现了从单一的变流器(PCS)构网,到覆盖全场景的系统级构网跃迁:
一是针对复杂、极端网况下构网变流器的稳定运行问题,研发了全网况宽域扰动构网控制技术;
二是顺应构网储能和多能源协同的发展趋势,创新提出风光储变流器调控及多能耦合技术;
三是突破传统“单一部件构网”局限,提出系统级安全构网理念,攻克风光储构网装置主动安全技术难题;
四是针对不同国家的电网规则“因网制宜”,研究了基于AI的能量管理系统。
由此可见,过去行业常把构网当成“某一个部件的升级”。而阳光电源的突破,恰恰是把构网变成了“全系统的协同”。
03
全球验证
从 “应对常规” 到 “扛住极端”
综上可见,历经20 年深耕,阳光电源在构网技术领域的积累已较为深厚外,行家说储能查阅相关资料后还注意到,其遍布全球的实战案例,不仅持续刷新着行业对构网技术的认知边界,更具价值的贡献在于,这些案例正推动行业构网应用逻辑的升级:从以往“应对常规情况” 的被动适配,转向 “扛住极端挑战” 的主动支撑。
据行家说储能了解,阳光电源截止目前已经有870GW全球最多并网实战经验,且具备最广泛的国际电网准入资质与全球最大规模的仿真实测平台,实现了“仿真即实证,全场景全网况覆盖”的技术验证体系。
具体来看,公司不仅在西藏成功落地了十余个行业最多的构网型储能项目,并成为该区域首家一次性通过全部13大项严苛并网测试的企业;更在云南、四川、甘肃、广西及澳大利亚、欧美等国家地区,率先完成了多个具有标杆意义的首例项目,这标志着其技术已从区域示范走向全球应用。
其中,典型成功案例,也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如比之华电雅克光储电站,更极端的另一高原构网实战考验——去年年底,全球海拔最高的光伏电站 “西藏才朋光储二期项目” 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地处海拔 5228 米的 “生命禁区”,低温、低气压、强辐射的极端环境,对设备稳定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无论是前期测试和后续实战,加持阳光电源构网型储能系统技术的电站持续保持稳定运行,以实战成果印证了技术的可靠实力。
此外还有,2023 年英国电网突发紧急状况,阳光电源多座百兆瓦级储能系统迅速响应,1 秒内启动调频,最终助力电网频率在 5 分钟内恢复正常,成功阻断停电危机;沙特NEOM,采用阳光电源系统的全球最大风光储氢多能互补构网型项目成功并网……
从欧洲电网的应急调频,到沙特风光储氢的顺利并网,再到国内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的能源项目,阳光电源的构网技术已经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参数,而是守护电网安全的“实战利器”。
而这项真正历经严苛环境验证的技术的成熟,也将压缩那些仅能在理想电网条件下运行、无法应对复杂现实工况的“伪构网技术”的生存空间,将电网的安全底线提升至“扛住极端挑战”的新阶段。
行家说储能总结
▋阳光电源构网技术突破,其意义远超企业自身
从西班牙大停电的警示,到市场上层出不穷却难以应对实际工况的构网技术方案——在高比例新能源加速接入的今天,电网稳定已不再是一道“可松可紧的选择题”,而是维系整个电力系统正常运转的 “生存底线题”。
阳光电源的构网技术,清晰地展示了一条从技术突破,到全球场景验证,最终服务于国家能源战略与全球零碳目标的路径:
1、回应国家能源战略:2025年以来,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连续出台政策,明确要求构网型储能渗透率目标突破30%,并在西北、新疆等新能源装机集中区强制新建项目标配构网能力。阳光电源的技术突破,为这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政策目标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落地路径。
2、提升全球竞争力:凭借20年的深耕、超870GW的全球并网实战经验,以及全球最多的国家电网准入许可,阳光电源构筑了深厚的技术壁垒。这使得中国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竞争中,拥有了一个全球级的标杆企业。
3、推动储能行业转向:构网型技术让储能从单纯的“成本中心”,转变为能够主动提升电网稳定性、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创造多重收益的“价值中心”。这为储能产业的健康、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它印证了一个产业趋势:未来的能源科技竞赛,不仅仅是单一设备的性能比拼,更是系统级解决方案的较量。当新能源即将成为主力电源时,阳光电源的构网技术,将让一个更稳定、更高效的零碳电力系统成为可能。而当能源转型的浪潮席卷全球,这样的技术实力,无疑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新能源发展注入了信心。
技术突破从无终局,每一次进阶都是新的开局。对于构网型储能而言,当下的成果只是序章,更广阔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启程。未来,既期待阳光电源延续突破精神,更希望整个产业并肩前行,为电网安全的升级迭代注入更多力量。
发布于:广东省上阳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