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眼睛总是让人好奇,胖乎乎的身体,黑白分明的毛色,偏偏视力还不太好,这组合也太有趣了!大熊猫是少数白天活动的陆地哺乳动物,可它们的眼睛却有点“近视眼”的毛病。有人甚至说,熊猫的近视度数高达800度,这说法虽然没找到科学依据,但确实让人想多了解这憨态可掬的家伙到底怎么看世界。
其实,大熊猫的近视跟它们能不能看到颜色没啥关系。很多人以为,熊猫的世界只有黑白两色,毕竟它们的毛色就这两种。可科学研究早就证明,熊猫绝对能看到颜色!一项实验特别简单,给熊猫看不同颜色的东西,选对了就给好吃的奖励。结果呢?熊猫不仅能认出颜色,还能区分至少18种灰色阴影。这本事可不小!
说到颜色,咱们得聊聊眼睛的奥秘。眼睛里有个叫视锥细胞的东西,专门负责让我们看到颜色。还有一种视杆细胞,管的是光线明暗。人类眼睛有三种视锥细胞,能识别红、绿、蓝光,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五彩缤纷。可大熊猫呢?它们的眼睛只有两种视锥细胞,绿光和蓝光能激活,红光就有点“看不见”了。这种双色视觉在陆地食肉动物里很常见,比如狗狗的眼睛也差不多。
那为什么熊猫的眼睛只有两种视锥细胞?这里得说说动物世界的历史了。远古时代,恐龙横行大地,哺乳动物的日子不好过。它们体型小,躲在阴暗的角落,晚上偷偷摸摸活动,根本用不着看太多颜色。鸟类就不一样了,作为恐龙的后代,它们生活在开阔的环境,羽毛五颜六色,眼睛自然也进化得更厉害,能看到紫外线,甚至有四种视锥细胞。相比之下,哺乳动物的眼睛就显得“朴素”了。
熊猫的祖先生活在竹林里,光线不算太强,但也不像海洋哺乳动物那样几乎看不到颜色。海洋里的鲸鱼、海豚,眼睛只有一种视锥细胞,对绿色光敏感,颜色对它们意义不大。毕竟在深海里,光线弱,辨别明暗比看颜色更重要。熊猫好歹生活在陆地上,竹林里色彩还是挺丰富的,两种视锥细胞够用了。
咱们再想想,颜色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颜色是大脑“想象”出来的。光线进入眼睛,激活视锥细胞,信号传到大脑,大脑一分析,就“画”出了五颜六色的世界。人类有三种视锥细胞,每种能被上百种光波激活,组合起来能看到至少100万种颜色!熊猫的两种视锥细胞,组合就少多了,颜色自然没咱们丰富。可它们的世界绝对不是黑白的,起码绿油油的竹子、蓝蓝的天空,它们都能看清楚。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好奇,电脑屏幕是怎么“骗”我们看到各种颜色的?其实,屏幕只用红、绿、蓝三种光,就能模拟出大部分颜色。因为这三种光能激活我们眼睛的视锥细胞,大脑一分析,觉得跟真实颜色差不多。熊猫看屏幕估计就没这么丰富了,少了红光,它们的世界就像把屏幕的红色调没了,画面会显得有点单调。
熊猫的近视和双色视觉,其实跟它们的生活方式脱不开关系。竹林里觅食,靠的是嗅觉和听觉,眼睛的作用没那么大。科学家发现,熊猫的嗅觉和听觉超级灵敏,能闻到远处竹子的味道,也能听到细微的动静。视力差点,似乎也没啥大不了,毕竟吃竹子又不用瞄得太准。
这话题还有个有意思的点。为什么哺乳动物的眼睛没鸟类那么“高级”?除了远古时代的生存环境,还有个原因跟生态位有关。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开始“翻身”,占据了更多生存空间。像人类这样的灵长类,学会了看红色,可能因为这能帮我们挑出成熟的果子。熊猫呢?整天啃竹子,颜色对它们来说没那么重要,能分清竹子的绿和天空的蓝就够了。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不光是可爱,它们的故事还让我们看到自然界的奇妙。中国保护大熊猫的努力,也让全世界都认识了这个憨憨的家伙。从大熊猫的眼睛,到它们的生活方式,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大自然的智慧。未来,咱们还能不能发现更多关于熊猫的秘密?这个问题,留给科学家,也留给每一个爱熊猫的你去想吧!
上阳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